赠宣州元处士

赠宣州元处士朗读

陵阳北郭隐,身世两忘者。

蓬蒿三亩居,宽于一天下。

樽酒对不酌,默与玄相话。

人生自不足,爱叹遭逢寡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赠宣州元处士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写于开成三年(838),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,在寻访深通哲理的元处士时作此诗赠与他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陈光.杜牧诗赏读:线状书局,2007年:45页

2、胡可先.杜牧诗选 插图版:中华书局,2009年:49页

  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,对他的清静无为、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。

  前两句总述,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。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,他是一个对自己、对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。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。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,但在他看来,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,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。这些说明,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,所以才有这种感觉。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,即使斟了一杯酒,也常常不饮,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,心游太玄。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,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。到达这境界须有寻“玄”觅“道”的文化底蕴支撑。“玄”就是“道”。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否认道,亦即都承认宇宙是个自然展开的过程,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捉摸道的运动变化。针对不同问题捉摸道便产生各种学说。而元处士则更希望超越一切学说而直接到达道的境界。心宽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。这两句亦是对元处士的赞誉。

  最后两句带有惋惜之情,对元处士如今的处境表示同情。诗人认为,人生本来就有不完美的地方,元处士平时也一定常叹息自己的人生机遇少,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或没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。话虽如此,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得的意绪,避世而相忘于江湖,悠然忘我,与自然浑然一体。

杜牧

杜牧(公元803-约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汉族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诗人。杜牧人称“小杜”,以别于杜甫。与李商隐并称“小李杜”。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,故后世称“杜樊川”,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 ...

杜牧朗读
(2)

猜你喜欢

李胜原

为爱君家千个竹,吾庐欲致两三竿。不栽也恐令人俗,多觅何妨著地宽。

未拟丛中留凤宿,且看根下有龙蟠。愿分风月归吟韵,共结坚盟到岁寒。

(0)

最好花常最后开。

(0)

午景蔽浮云,芳林散清雨。

虚窗度遥吹,稍觉青叶举。

(0)

提壶芦能送好声,客来长是及门迎。惜花待著连天幕,赌酒须翻卷海觥。

(0)

白水茫茫天四空,黄昏小雨湿春风。五更百舌催残梦,月到官河柳影中。

(0)

武昌参佐幕中画,我亦来追六月凉。

老子平生殊不浅,诸君少住对胡床。

(0)